“这哪是过节?分明是场社会实验!”社会学家王教授如此评价。数据显示,2015年已有78%的网友支持设立男人节,而这个数字在2025年已攀升至92%。
当中国人在8月3日庆祝“硬汉解绑”时,地球另一端的11月19日,正上演着另一场关于男性的温柔革命。
1992年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,医生杰罗姆·特卢克辛格在诊室里见证了太多悲剧:35岁的建筑工人因失业酗酒坠河,28岁的程序员因长期加班突发心梗,甚至有父亲在女儿婚礼前夜吞药自杀……“社会总要求男人坚强,却没人教他们如何脆弱。”杰罗姆在日记中写道。
这位心理学博士决定做点什么。他联系了当地电台、学校和教堂,发起“男性健康周”活动。第一场讲座在社区中心举行时,只来了12个人——其中8个是杰罗姆的亲戚。但他没有放弃,而是带着团队走上街头,给路过的男人发放印有“哭不是罪”的徽章。
转机出现在1999年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政府将“男性健康周”升级为“国际男人节”,并确定每年11月19日为庆祝日。这一天,男人们会穿着紫色衬衫(象征勇气与温柔)参加马拉松,在海滩上堆砌“情感沙雕”,甚至在教堂里集体朗诵诗歌。
“我们庆祝的不是‘男权’,而是男性作为‘人’的完整性。”杰罗姆在联合国演讲时强调。
如今,国际男人节已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,主题从最初的“反对男性暴力”扩展到“父亲育儿权”“男性乳腺癌防治”等20多个领域。
在印度,男性可以带薪休“陪产假”;在瑞典,幼儿园男教师比例从5%提升至23%;就连以“大男子主义”闻名的日本,也有超过30%的企业开始设立“男性心理咨询室”。
2025年的今天,当我们回望这两场“男性解放运动”,会发现它们早已超越节日本身,成为撬动社会观念的杠杆。
在上海某科技公司,程序员张磊(化名)在男人节当天收到一份特殊礼物:公司心理咨询师发来的“脆弱许可证”。“以前觉得看病是软弱,现在才知道,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才是真勇敢。”张磊说。他所在的项目组,已有6人主动预约了心理辅导。
而在国际男人节的发源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,变化同样显著。政府数据显示,男性自杀率较20年前下降41%,家暴举报量减少67%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该国男性平均寿命首次突破75岁大关——这个数字曾长期徘徊在68岁左右。
“真正的性别平等,不是把女性变成男性,也不是把男性变成女性,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。”联合国性别平等署专家玛丽亚在最新报告中写道。
她特别提到中国男人节的“钢筋水泥柱”LOGo:“当社会允许男性‘脆弱’,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‘强大’——因为她们不再需要与‘超人’竞争。”
清晨,北京朝阳公园的草坪上,几百名男性正跟着瑜伽教练做“情绪释放操”。他们中有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,有满身油污的汽修工,还有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。当教练喊出“现在,你可以哭”时,起初只有零星的啜泣声,很快便汇成一片海浪般的呜咽。
这一刻,没有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的训诫,没有“成功人士”的包袱,只有最本真的人性在阳光下舒展。或许这就是男人节最珍贵的意义:它让我们明白,真正的“男子气概”,不是永远坚强,而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;不是独自扛起所有重担,而是学会说“我需要帮助”。
正如国际男人节官网上的那句标语:“强壮的肩膀,也可以用来拥抱;坚硬的胸膛,同样需要温暖的港湾。”在这个属于男性的节日里,让我们把“硬汉”的标签撕碎,让每个男性都能自由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——无论那是温柔的父亲、细腻的艺术家,还是敢于示弱的普通人。
毕竟,世界需要的不是更多的“钢铁侠”,而是更多敢爱敢恨、有血有肉的“人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